益生菌已經廣泛用于有機農業種植技術
一、有機農業定義與要求
有機農業是遵照一定的有機農業生產標準,在生產中不采用基因工程獲得的生物及其產物,不使用化學合成的農藥、化肥、生長調節劑、飼料添加劑等物質,遵循自然規律和生態學原理,協調種植業和養殖業的平衡,采用一系列可持續發展的農業技術以維持持續穩定的農業生產體系的一種農業生產方式。
有機食品需要符合的標準:
1、原料來自于有機農業生產體系或野生天然產品;
2、產品在整個生產加工過程中必須嚴格遵守有機食品的加工、包裝、貯藏、運輸要求;
3、生產者在有機食品的生產、流通過程中有完善的追蹤體系和完整的生產、銷售的檔案;
4、必須通過獨立的有機食品認證機構的認證。
二、發展有機農業的意義:
1、向社會提供無污染、好口味、食用安全的環保食品,有利保障人民身體健康,減少疾病發生。
化肥農藥的大量施用,在大幅度提高農產品產量的同時,不可避免地對農產品造成污染,給人類生存和生活留下隱患。目前人類疾病的大幅度增加,尤以各類癌癥的大幅度上升,無不與化肥農藥的污染密切相關。以往有些地方出現“談食色變”的現象。有機農業不使用化肥、化學農藥,以及其他可能會造成污染的工業廢棄物、城市垃圾等,因此其產品食用就非常安全,且品質好,有利保障人體健康。
2、減輕環境污染,有利恢復生態平衡。
目前化肥農藥的利用率很低,一般氮肥只有20-40%,農藥在作物上附著率不超過10-30%,其余大量流入環境造成污染。如化肥大量進入江湖中造成水體富營養化,影響魚類生存。農藥在殺病菌害蟲的同時,也增加了病蟲的抗性,殺死了有益生物及一些中性生物,結果引起病蟲再猖獗,使農藥用量愈來愈大,施用的次數愈來愈多,進入惡性循環。改用有機農業生產方式,可以減輕污染,有利于恢復生態平衡。
3、有利提高我國農產品在國際上的競爭力,增加外匯收入。
隨著我國加入世貿組織,農產品進行國際貿易受關稅調控的作用愈來愈小,但對農產品的生產環境、種植方式和內在質量控制愈來愈大(即所謂非關稅貿易壁壘),只有高質量的產品才可能打破壁壘。有機農業產品是一種國際公認的高品質、無污染環保產品,因此發展有機農業,提高我國農產品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力,增加外匯收入。
4、有利于增加農村就業、農民收入,提高農業生產水平。
有機農業是種勞動知識密集型產業,是項系統工程,需要大量的勞動力投入,也需要大量的知識技術投入,不然尤其是病蟲問題難以解決,還需要有全新的觀念。有機農業食品在國際市場上的價格通常比普遍產品高出20-50%,有的高出一倍以上。因此發展有機農業可以增加農村就業,增加農民收入,提高農業生產水平,促進農村可持續發展。
三 有機生產資料——益生菌(種植型)
土壤灌溉專用型功能特點:
1、改良土壤,消除板結,抑制土傳害病,克服重茬障礙,提高植株抗病能力。
2、提高肥料利用率,減少30%——50%的化肥使用量(減少氮肥用量)。
3、增強光合作用。根系發達,提高出苗率,苗齊、苗壯。
4、提高產量,改善品質;降低農藥殘留,降低重金屬含量。
農業生態中的問題根源來自于長期的化肥、農藥、激素等應用,造成土壤各類養分比例失調,土壤中有機質破壞殆盡,團粒結構性能降低,土壤板結現象加劇,造成農田生態環境遭到破壞。農田生態受到嚴重破壞,生物鏈被無情打破,農業有益動物(昆蟲)、植物、微生物等越來越少,而有害的生物越來越多,農作物易發生各種病害,水土流失、水資源污染、土地鹽堿化、沙漠化,引發洪澇災害。由此造成的環境污染和食品安全問題逐年加劇,嚴峻的生存環境和食品安全問題要求我們從傳統的植物和動物組成的“二維結構”農業,向由植物、動物、微生物組成的“三維結構”農業過渡,進行微生物工業化生產,用以補充地球的生物圈,恢復土壤活力,實現原生態農業。
益生菌(種植型)含有大量的功能性活菌,酶及其代謝產物,這些有益微生物能夠固氮、解磷、解鉀,分泌生長素、細胞分裂素、赤霉素、吲哚酸等植物激素,促進作物生長,調控作物代謝,并且能在根際大量繁殖,產生粘多糖,促進土壤團粒形成,改良土壤結構,增加土壤肥力,促進農作物生長和根系發達與吸收,提高樹壯(粗壯),達到增產增收,提高作物品質和抗病蟲能力的效果;有益微生物還分泌多種活性酶和蛋白質,裂解蟲卵和有害病菌細胞壁,殺死有害病原菌和昆蟲,從而減少化肥使用量,減少甚至基本杜絕農藥使用,并可逐步解決連作障礙、鹽漬化、酸化等土壤退化問題,以及降解農藥、重金屬殘留等食品安全問題,是發展有機農業,生產有機食品的理想資料。
益生菌在種植上的功能與作用:
1、改良土壤性質,提高土壤肥力,逐年減少化肥、農藥使用量,最終實現生產綠色食品。我國有關科研單位試驗表明:與化肥相比,益生菌原液+豬糞可以使土壤中速效鉀、速效磷、全氮均有所提高,而且土壤越種越肥沃,有益小動物(蚯蚓等)倍增,滲水、保水、透氣能力增強,促進團粒化,連用三至五年,土壤生態、物理、化學性能徹底改良,實現免耕種植。
2、抑制有害微生物的生存與繁殖,減輕并逐步消除土傳病蟲害和連作障礙。
3、抑制雜草生長,并可達到消除雜草的目的。
4、增強植物的代謝功能,提高光合作用,促進種子發芽、根系發達、早開花、多結果,成熟期提前3-5天以上。
5、低投入、高回報,確保農業繁榮和可持續發展。經各地多年使用,一茬作物每畝只需用益生菌1.5-2 公斤,增產幅度為:
糧油作物:增產5-15%以上(其中大豆增產20%以上);
葉菜類作物:增產8-26%以上(塊根塊莖類增產20%以上);
瓜果類:保花保果率提高15%以上,單果重、糖度和保鮮能力明顯提高;
花卉:提前一周左右開花,花朵更多更艷,花期更長。
6、改善品質,提高農產品的色香味,生產出美味可口且無化學污染的純天然綠色產品,全面提高農產品的市場競爭能力。
四、益生菌用于有機農業種植的方法
益生菌可以在植物的任何生長發育階段使用。從繁殖期開始使用效果最佳。對于土傳病害的防治,使用益生菌愈早,效果愈好,從種源抓起,在作物育苗時應用,防病效果更佳。若作物一旦出現發病情況,須在益生菌日常使用基礎上適當加大用量,控制病害蔓延。
1、堆肥:益生菌原液制作堆肥,在發酵過程中,繁殖大量功能菌并產生多種特效代謝產物,從而刺激作物生長發育,提高作物抗病、抗旱、抗寒能力。功能菌群進入土壤后,可固氮、解磷、解鉀,增加土壤養分、改良土壤結構、提高化肥利用率。而且該肥含有蔬菜、瓜果、煙草、茶葉、花卉等所需的多種微量元素和生理活性物質,能改善土壤團粒結構,抑制土壤板結,遏制土壤中的病蟲害,培肥地力,提升作物品質。
2、基肥:整地時,每畝施益生菌制作的堆肥100-500公斤,翻耕入土20公分左右,并用如生菌原液500-1000倍稀釋液均勻噴灑。
3、拌種與浸種催芽:用益生菌150-300倍稀釋液拌種包衣或浸種催芽后播種(根據種子大小、種皮硬度調整浸種時間)。
4、灌根:移栽定植及關鍵生育期時,用益生菌稀釋300倍分別灌根,每株用量視作物種類具體而定。
5、澆灌:澆水時在入水處,將益生菌按每畝10-20公斤的量稀釋后滴入流動的水中進行澆灌(滴管方式效果更佳)。
6、葉面噴灑:在育苗期,用益生菌稀釋500倍均勻噴灑3-5次。生長期(定植期、初花坐果關鍵期和采摘前期)用益生菌稀釋300-500倍均勻噴灑葉面,并視作物長勢追施發酵有機肥或糞水。葉面噴施宜在陰天雨后或日照強度不大的時候進行,噴后最好有3~4天的晴好天氣,重點噴施植株上部葉片,盡量做到葉片正背面噴施均勻。
7、病蟲害預防:從育苗期開始到生長期整個過程,可噴施益生菌300-500倍稀釋液(葉面噴施),用戶可根據當地情況自行掌握,7-10天一次。
益生菌可以用來預防病蟲害發生的。噴施以霧狀進行,葉表面和背面都要噴到。作用機理是能增強植物的新陳代謝,強化葉片保護膜的角質,由于角質中的酯在草食害蟲體內不分解,最終使害蟲產生生理障礙而致死。益生菌是以預防為主,達到防止病原菌侵入和抑制害蟲蟲卵的目的;在病蟲害大面積發生后,可在使用殺蟲劑的同時交叉使用益生菌。
8、育苗土的培育:在土壤中混入10-20%益生菌原液制作的堆肥,將含水量控制在40%左右,標準為“手捏成團,一觸即散”,堆制發酵1-2個月,當土表長出白色菌絲后翻倒,如此反復2-3次。溫度不要超過40℃。用席子蓋住土壤,再加蓋塑料薄膜以防干燥。為防止水分過大引起腐爛,床底不宜鋪塑料薄膜,最好在容易吸收多余水分的土壤上直接做床。
9、苗床土與育苗基質消毒:用益生菌稀釋200-300倍,均勻噴灑苗床土后即可播種,基質消毒時,直接用稀釋液淋濕基質混勻,裝入基質盆或營養缽后即可播種育苗。
10、農產品保鮮與貯存:在成熟期前3-5天,用益生菌稀釋400-500倍噴灑果實、葉片、花卉等經濟部位,可延長產品保鮮貯存期和花卉開花時間。
五、葉面噴施專用型功能特點:
1、增強光合作用,有效固定空氣中的天然氮,加速細胞分裂,促進植物生長。
2、調節植物個體微生態系統,增強抗病能力,實現生物防治。
3、延長保鮮期,提前上市。
- 上一篇:益生菌和益生元對腸道健康的雙效作用 [2016-10-01]
- 下一篇:廣西推進生豬生態養殖 [2016-09-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