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豬場糞污太臭被周邊群眾投訴怎么辦?運用微生物處理技術簡單操作即可變成無臭有機肥
養豬場是農業生產中的重要環節,但由于在大量的養豬過程中會產生很大量豬糞水和糞便,產生的臭味也是非常大,常常引發周邊群眾的投訴。然而,我們可以采用微生物處理方法,將這些臭味轉化為無臭的有機肥,從而解決這一問題。
微生物處理方法是一種環保且簡單易行的技術,通過利用微生物的活性來分解和轉化有機物質。在養豬場中,我們可以引入一種專業的微生物菌種,例如厭氧菌或好氧菌(多種菌經過專業配伍而成),來處理糞水和糞便。這些微生物可以分解有機物質中的硫化物、氨等化合物,從而減少臭味的產生。
運用微生物處理方法的操作也非常簡單。首先,我們需要選擇專業的微生物菌種,將這些微生物菌種添加到糞水和糞便中,通過攪拌或噴灑等方式促進微生物的生長和活動。隨著時間的推移,微生物將分解有機物質,并將其轉化為無臭的有機肥。本文將介紹養殖場干糞與糞水運用微生物技術轉換成無臭有機肥的方法。
一、干糞發酵成固態有機肥技術
1、先給菌種激活:將“多功能糞水糞便快速除臭發酵劑”1包(500克)與35℃左右的清水20公斤在塑料容器中簡單密封進行激活24小時以上備用(放入200克紅糖效果更好),我們稱為激活菌種,激活的菌種需要在15天內用完,否則會影響效果。
2、將多功能糞水糞便快速除臭發酵劑激活菌種灑入豬糞中,留少量菌種兌水后灑在整個料堆的上層。由于豬糞含水量大物料不透氣,要加入一些輔料(菌糠、碎秸稈等,或者發酵完成的物料作為底料)水份調節至55%-60%可加快發酵速度。
3堆積方法:堆積成寬1-1.5米的條狀進行發酵,堆料可簡單覆蓋但不需要密封,并注意避雨。一般發酵1-2天后內部溫度可以達到60℃左右,翻動一次,等待二次升溫,再升溫到約60度,再次翻動,反復幾次,一直等到物料不再升溫,最終溫度在40度左右,水分在30%左右即完全腐熟。發酵時間的長短,取決于所用原料,一般發酵3天左右臭味顯著下降,10天左右就可成功,臭味嚴重與纖維高需要15-25天。發酵過程中也可以一直不翻堆,時長會延長約10天才能發酵完成。
二、糞水發酵成液態有機肥技術
糞水發酵成液態有機肥最簡單的方法就是使用“液態糞污快速發酵活菌”,這種液態肥發酵劑1桶(5升)菌液兌適量清水直接灑入100-300立方的糞污中(需要注意的是貯糞池在發酵的過程中應防止流入新糞水),第三天再灑入一次,一般就會在7-15天自動發酵完成(低溫季節可能需要更長時間)。但如果是比較陳舊與濃稠的糞污在第六天再灑入一次或者不灑但需要適當增加處理時間。
規模化處理池建議做攪拌裝置效果更好,發酵過程能夠有效抑制蟲卵和寄生蟲等效果(為蘇云金芽孢桿菌等作用產生的效果)。一般7-15天(低溫季節時間會延長)臭味明顯減少,糞污由黑色變成微微有點褐色或暗紅色(不同糞污變化不一樣)即可用于農業灌溉。
需要注意的是,糞水發酵完成使用前取小量不兌水的情況下進行澆灌幼嫩植物測試,如果24-48小時測試植物不發蔫,則可以直接大量灌溉使用,如果發蔫需要再多發酵幾天測試安全后再使用。
微生物處理糞水糞便方法的優勢不僅在于其環保性和簡便性,還在于其經濟效益。通過將臭味轉化為無臭有機肥,養豬場可以將其作為肥料用于農田,提高農作物的產量和質量。同時,這也有助于減少對化學肥料的依賴,降低農業生產對環境的負面影響。
養豬場糞水糞便太臭被周邊群眾投訴的問題可以通過運用微生物處理方法得到解決。這種方法簡單易行,可以將臭味轉化為無臭的有機肥,不僅解決了周邊群眾的投訴,還提升了農業生產的環境友好性和經濟效益。因此,我們應該積極推廣和應用這一技術,為養豬場和周邊社區創造更好的生活環境和經濟效益。
技術咨詢與產品購買請聯系我們專業的獸醫技術員:劉小任 18176895589(微信同號)
廣西助農畜牧科技有限公司提供全方位支撐
廣西助農公司有著豐富的解決養殖場環保的經驗,專業配套產品全面(幾十個)大量成功案例,能夠針對你的養殖場進行“一場一策”制定解決方案,讓你的養殖場用最少的設施投入達到解決環保、糞污資源化的目的,形成現代生態養殖循環。“公司+農戶”我們可以做出解決環保與處理糞污示范,確定效果后再推廣;協助政府部門進行示范建立與培訓。并且提供上門服務(快速解決家禽養殖上的疾病、環保、肉品質等問題)。與國內300多個環保公司合作常年定制和運用我公司生產的產品,2萬多個養殖場長期使用我們的環保產品。
養殖人永遠都要重視環保,特別是臭味和糞水問題。養殖場臭味大被投訴查處,運用組合微生物技術最快3天看到明顯效果,快速解決你養殖場的環保問題。有一定規模養殖場廣西助農公司技術員提供上門服務與標本兼治長久解決方案。
- 上一篇:【視頻】藏香豬養殖:自然適應性強,耐粗飼,使用發酵牧草養殖省成本,效益更高 [2023-10-15]
- 下一篇:【視頻】廣西許多養雞場大量使用發酵的廉價飼料,成本低肉質好,操作簡單 [2023-10-15]